郑州舆情监测公司

南阳“鹦鹉案”再审宣判舆情分析报告

发表时间:2024-05-21 13:56

一、事件概述

南阳“鹦鹉案”是一桩因一只和尚鹦鹉的买卖而引发的刑事案件,历时近四年。近日,河南南阳中院对该案开庭再审并当庭宣判,以“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为由,撤销原一审判决、二审裁定,发回邓州市法院重新审判。案件的再审宣判引发了广泛的网络关注和网友热议。

 

二、事件背景

根据澎湃新闻报道,邹红喜是南阳的一名中医,经营着一家诊所。2019年八九月份,他以750元的价格从两名自称是平顶山人的男子手中买下一只和尚鹦鹉,养在诊所一楼。2020年5月25日,邹红喜通过微信好友唐某某介绍,以700元的价格将这只鹦鹉卖给了薛某某。薛某某经营着一家宠物店,将这只鹦鹉和店内其他多只鸟在网上售卖,被人举报,导致案发。

 

2020年8月19日,邹、唐、薛三人被刑拘,所涉罪名为非法收购、运输、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同年9月15日,三人被取保候审。经辽宁德恒司法鉴定所鉴定,涉案和尚鹦鹉属于濒危野生动物。案发后,涉案鹦鹉在南阳市动物园寄养。

 

2021年11月28日,邓州法院作出刑事判决,认定被告人邹红喜犯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判处拘役三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三千元;被告人薛某某犯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判处拘役五个月,缓刑五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三千元;被告人唐某某犯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判处拘役三个月,缓刑三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二千元。

 

原审被告人邹红喜不服,提出上诉。南阳中院于2022年1月17日作出刑事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上诉被驳回后,邹红喜又向南阳中院申诉。2023年9月14日,南阳中院作出《驳回申诉通知书》,以邹红喜申诉理由不能成立、申诉不符合《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再审条件为由,驳回申诉。

 

2023年12月18日,邹红喜又委托律师曾鸣向河南高院申诉。2024年1月10日,河南高院就本案举行听证。听证结束两个多月后,南阳中院于2024年3月27日作出再审决定,理由为“经本院院长提交本院审判委员会讨论认为,本案应予再审”。2024年5月15日,南阳中院开庭再审本案,并当庭宣判。南阳中院认为,原判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裁定撤销南阳中院刑事裁定和邓州法院刑事判决,本案发回邓州法院重新审判。

 

 

三、网友评论归类

正面评论

1. 无罪推定原则:如证据确凿证明是人工繁殖的,应无罪推定。

2. 法律程序正义:未有证据确认有罪的,应以无罪论定。

3. 法律认知提升:一二审确实不准确,重审是对法律程序的尊重和完善。

负面评论

1. 法律认知误区:“很多村镇鸟类买卖非常普遍,大家都绝不会与网络沾边,也就几十年一直没断过。”

2. 事实认识错误:“这种鹦鹉在我国野外生存能力不行,食物来源少,还笨。所以基本上都是人工繁育的。”

3. 对法律的质疑:“繁育场所环境下鹦鹉反而不会受到虐待或者环境差,毕竟鹦鹉很娇贵。”

 

网友评论

 

四、网友评论整体角度总结

整体来看,网友的评论主要集中在对法律程序的质疑和对事实认知的不同理解上。部分网友认为法律应更为宽容,特别是在人工繁育的情况下,而另一部分网友则强调法律程序的严谨性和证据的重要性。

 

五、舆论定性及影响

南阳“鹦鹉案”再审宣判:撤销原一二审有罪判决裁定,发回重审。这一决定对社会舆情和法制建设将产生以下影响:

 

1. 提升法律认知:通过再审,公众对法律程序的理解和认知将进一步提升,强调证据的重要性和法律的严谨性。

2. 促进法律完善:案件的再审和舆论的关注将促使相关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在人工繁育动物的法律认定上。

3. 增强公众信任:再审的决定有助于增强公众对司法公正的信任,体现了法律的公平和正义。

 

六、类似舆情新闻案例对比

类似的舆情新闻案例可以参考“深圳鹦鹉案”。在该案中,一名男子因在家中饲养和出售鹦鹉被判刑,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最终,法院在再审中认定其行为不构成犯罪,撤销了原判决。这一案例同样引发了对法律程序和证据认定的广泛讨论,促进了相关法律的完善。

 

七、公关建议

1. 加强法律宣传: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公众的法律认知和守法意识。

2. 透明信息发布:及时、透明地发布案件进展和审判结果,避免谣言和误解的传播。

3. 舆情监测:建立完善的舆情监测机制,及时了解公众的关注点和意见,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

4. 专家解读:邀请法律专家对案件进行解读,帮助公众理解法律程序和判决依据,减少误解和质疑。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应对此类事件的发生,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促进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

 

南阳“鹦鹉案”再审宣判不仅是一个法律事件,更是社会舆情监测的一个重要案例。通过对该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对法律公正和完善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