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纷争不断、戾气满满的热搜上,我看见一个熟悉的名字:陶勇。 对,就是三年前,疫情刚刚爆发时,被患者砍伤,让全网痛惜的北京眼科医生陶勇! 如今,媒体报道,他重新拿起了手术刀。 但是,此“刀”非 ...
昨天,在纷争不断、戾气满满的热搜上,我看见一个熟悉的名字: 陶勇。 对,就是三年前,疫情刚刚爆发时,被患者砍伤,让全网痛惜的北京眼科医生陶勇! 如今,媒体报道,他重新拿起了手术刀。 但是,此“刀”非彼“刀”。 遗憾的是,被砍伤左手的他,落下了永久残疾。 他再也无法像以前一样,在显微镜下做一些高难度的眼部手术了。 但是,他并没有从此一蹶不振。 这三年,他潜心研究AI辅助和精准治疗技术。 如今,他研究了十年的“眼内液精准检测技术”,有了飞速的发展。 以往,眼科诊疗主要靠经验和影像。 很多时候一些疑难杂症,往往发现就是晚期。 但有了这项技术,只要抽取患者眼睛里的一滴液体,就能快速测出造成眼内炎症的元凶。 这些年,这项技术已经在全国700多家眼科医院落地,帮助8万多患者找到了病因。 而最近,在陶勇的推进下,这项检测即将走向“产品化”。 未来,一些常见的眼部疾病检测,患者不需要去医院排队。 只需要在网上购买检测试剂盒,在家中就能快速确诊、买药。 这真是一个所有人看了都会为之振奋的消息。 而冠上陶勇这个名字,更让人唏嘘。 三年前轰动全国的伤医事件,让天之骄子陶勇瞬间坠入谷底。 被毁掉的手,被改变的人生,多少人能真正释怀? 他比任何人都有理由去抱怨、去愤怒、去自暴自弃。 可是他,却凭借强大的毅力,选择重启人生。 他让我想起了尼采说过的一句话: 凡是杀不死我的,都会使我更强大。 01 2020年1月20日。 新冠疫情突然爆发,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千名医护人员,响应国家号召,连夜奔赴武汉,抗击新冠肺炎。 就在同一天,北京年轻的眼科专家陶勇,却遭遇了人生最黑暗的一刻。 那天,陶勇在诊疗室里,接诊提前很多天挂号一大早就赶来看病的病人。 突然,一个男人闯了进来,对着陶勇连砍数刀。 他的头部中了三刀,颈部中了一刀,差几毫米,就会让他高位截瘫。 但更严重的是手臂,神经、肌肉、血管都被砍断。 7个小时的抢救,陶勇才脱离生命危险。 但是,对于一名医生,尤其还是一位做眼部精细手术的眼科医生来说,凶手的一刀,足以毁掉他的职业生涯。 陶勇的左手落下了永远的残疾。 很多同行悲观预估: 这位曾一天最多做了86台手术的顶级眼科专家,余生恐怕要远离手术台了。 而最让人愤懑的是啥? 是当初如果没有陶勇,这位凶手,就会永久失明。 他患有高度近视,眼睛几乎全盲。 大多数的医生,都是劝他放弃治疗。 之前也有医生帮他做了手术,但是不幸的还是出现了术后并发症。 这个时候,他才转到陶勇这里。 那场手术,陶勇成功让他保住了眼球,恢复了部分视力。 这已经是基于他的情况,最好的结果了。 但是凶手并不感恩。 他觉得自己花钱了,效果却不如预期。 于是他藏着一把菜刀,溜进医院,伺机报复。 他原本是将矛头对准之前的那位医生,但恰巧那天,那位医生不在。 于是他就将怨气,全都发泄到了陶勇身上。 那天,他每一刀都精准地砍向陶勇的要害部位。 陶勇万万没想到,自己拼尽全力让患者重见光明。 可患者却用被治好的眼睛,刀刀置他于死地。 02 其实被毁的,不只是陶勇的手。 而是千千万万患者的希望。 陶勇有多厉害? 他18岁考入北大医学部;28岁博士毕业;37岁就成了博士生导师。 他是首都十大杰出青年医生之一,发表过98篇SCI论文,主持过多项国际、国家级科研基金。 重点是,全国只有他和他的老师,能做复杂的葡萄膜炎手术。 这样一个天之骄子,就这样断送在了自己医治好患者的刀下——这个恩将仇报的故事,真是令人感到悲凉又讽刺。 面对这样的无妄之灾,陶勇有理由愤怒,有理由悲观,有理由对这个世界更感到失望。 但是,他选择了善良。 或者说,是骨子里的善良,让他选择了悲悯和坚强。 都说,做医生,心得“硬”。 但是,出身底层的陶勇的心,是软的。 曾经,一位白内障患者找到了他。 他的病情严重,如果不立刻手术就会失明。 但是因为没钱,无奈的只能选择先做一只。 陶勇思索了好久,最终还是决定给他做两只,不够的钱他自己贴,因为“总不能眼睁睁看着他瞎”。 更早前,面对着一位年迈的白内障阿婆。 周围人都在劝他,为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不要去冒险给风险如此之大的她做手术。 但他仅仅因为听了阿婆说了一句“我想亲手给自己做件寿衣”而改变主意。 纵使见多了苦难,他仍于心不忍。 图片 那些年,陶勇免费为贫困地区超2000位白内障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 那些年,他一视同仁,为很多艾滋病患者做手术。 见惯生老病死,冷漠或许是一种自保。 但他面对疾苦永远心怀不忍,始终保持着温柔的共情。 在无辜受难之后,他有过痛苦、愤懑和绝望。 他却选择将负面情绪咬烂、嚼碎,咽到肚子里。 面对身边无辜的人,他依然心怀悲悯和柔情。 躺在病床上的他,他还在安慰妻子:“幸好我年轻,跑得快。” 养伤期间,他躺在病床上单手敲出了那本学术专著《眼内液检测临床应用》。 休养的那段日子里,他还在利用互联网,做科普、问诊工作。 五月份,他就恢复了坐诊。 即使无法做手术,他还能看病、指导年轻医生。 即使现在,面对网友的惋惜。 他还会安慰大家:“没事,我还有右手。身为医生,即使上不了手术台,我还有很多事可以做。” 一个人最大的勇气,来源于敢于接受现实。 他比谁都更清楚,残疾让他此生怕是再也不能做手术了。 他也比任何人都清楚,一个残缺的医者可以帮助更多人完整地活着。 即使无法拿起手术刀,他也要继续救人。 03 曾经的陶勇每天泡在手术台上,如今他把大多数时间都花在培养年轻医生上。 在他的带动下,朝阳医院眼科团队,整体手术量比过去提升了三倍。 这三年,他出过书、上过节目、做过讲座,为的是更好的在全国推广眼科疾病的科普和筛查。 他发起了光盲计划,希望让更多爱心企业和社会机构参与进来,帮助失明者融入社会、平等的获得一份工作机会。 除此之外,他也将精力更多地放在科研和成果转化上。 除了检测技术外,他还在积极推动智能辅助眼镜、电子助盲器等器械的研究。 回到十年前,他的梦想,或许是用一把手术刀,给更多的人带来光明。 而如今,他只想多创造几把“手术刀”。 当生活被砍了一刀,他并没有投降。 无论用真正的手术刀还是科技与知识,他都没停止对医学的探索,没有停止对患者的关爱。 因为他始终没忘初心。 他的理想一直也永远都是: 天下无盲,人间光亮。 灾难之后,陶勇说了这样一句话: “现实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理想,但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低劣。” 这是一个强者对命运无常的接纳与和解: 接纳过往的伤害,接纳人性的邪恶,接纳世界的丑陋,但自己依然心怀善良,心怀热望,心怀善念。 强者最令人动容的地方,并不是永不倒下,而是带伤复原。 面对命运中不期而遇的伤害,有些人宣泄负面情绪,选择自暴自弃;有些人挥起砍刀,转嫁怨气到无辜的人身上;有些人从此给自己贴上“受害者”的标签,戾气满满过余生…… 而陶勇,痛苦之后,选择了笑对;在残疾之后,选择了完整;在绝望之后,选择了希望;在捱过漫漫暗夜之后,选择拥抱黎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