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朋友转了我一个叫“情侣恋爱账单”视频,内容是这样的:视频里的情侣都是大学生,男生在平台上分享了两人的“省钱版恋爱”。男生说,自己和女友把生活费放在一起,吃喝玩乐,每月所有开销才1510元。为了证明所 ...
深夜,朋友转了我一个叫“情侣恋爱账单”视频,内容是这样的: 视频里的情侣都是大学生,男生在平台上分享了两人的“省钱版恋爱”。 男生说,自己和女友把生活费放在一起,吃喝玩乐,每月所有开销才1510元。 为了证明所言非虚,他还把两人的日常开销列了出来: 男生还得意洋洋的说: “只要跟喜欢的人沟通好,谈恋爱不仅不花钱,还省钱。” 然而这种极简生活的甜蜜,其实是女生降低自己生活水准、靠牺牲、倒贴和妥协换来的。 女生早饭是一个鸡蛋,一盒牛奶,牛奶还是男生过年从家带回来的。 午餐两人合吃一份11元的鸭腿饭,晚餐也是如此,一顿饭,两人吃。 衣服几乎不买,化妆品不买,护肤品只有1个洁面。 节日从不送贵重礼物,10元的发卡和头绳女生就心满意足。 据网传,谈恋爱前,其实女生生活费是2000元,男生生活费500元,原本完全不需要过这样的生活。 还有网友扒出,女孩刚恋爱的时候,还是一个很朝气蓬勃的女大学生。 而恋爱一年后,整个人面黄肌瘦,生活的磋磨写在了脸上。 试想一下,你千娇百宠,捧在心里养大的明珠,长大谈了个恋爱,就开始缩衣节食,吃点啥都要纠结半天,哪个父母都很难接受。 最可气的是,当网友质疑男生借恋爱共同提升之名“吸血”女生时,女生立马站出来发声维护: “他给我打九价,他说打就给我打了。” 可问题是,你自己本来就有足够的能力,去做这些事情,为什么把权利让渡到别人手上,还因为这种“施舍”感觉幸福呢? 用网友的话来说:这简直是扶贫式恋爱。 朋友也不明白:为什么现在有些女孩儿,从小物质生活那么丰富,还是会被一些小恩小惠所打动,为爱情冲昏了头脑。 这可能也是我们在养育孩子时,常常误解的一点: 真正的富养,不是经济上多么富足、生活上多么优渥,而是精神上要她自尊自爱,有稳定的自我价值感。 做到这一点,其实也很简单: “只要一个孩子觉得自己很重要,家人很爱我,这就足够了。” 无论是养育男孩还是女孩,这一点其实都是至关重要的。 往夸张里说,有这种认识和情感逻辑的孩子长大后很难被PUA,被世俗的标准绑架。 在成长过程中,他们也不容易抑郁,甚至大概率不会叛逆。 因为一个人是自洽的,他的内心完全舒展,不拧巴,就不会对外产生攻击性。 在心理学上,这种感受被称之为“重要感”,是一个人内心强大的核心因素之一。 很多时候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正是这种需求没有被满足而引发的。 比如故意犯错,制造麻烦,或者总爱唱反调,你越说什么,他越不干什么。 其实这是孩子在说:“妈妈,我在寻求你的关注,我想感受被爱。” 比如当你管教孩子,孩子却表现出极强的报复心,或者直接自暴自弃。 这可能是他隐晦地表达:“反正我也不重要,也没人在意我,就这样吧。” 对孩子而言,父母就是人生中第一个重要他人。 如果在生命之初,孩子就能在我们这里获取足够的重要感,他就更容易变成一个内心强大,性格开朗的人。 图片来源:电影《七号房的礼物》 那重要感到底是什么?我们作为父母,又如何满足孩子这种感受? 01 情感有回应 心理学上认为,重要感是自我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社会学家格雷戈里·埃利奥特的观点,它有三个主要构成因素: 重要:你身边有真正关心你幸福的人吗? 意识:人们会注意到你还是从你身边走过? 依赖:有人会向你寻求帮助、支持或建议吗? 可能很多父母会对此不以为然,这不是都很好做到吗? 就拿“重要”这一点来说,作为父母,我们让孩子吃满穿暖,甚至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是最关心孩子,最希望他们得到幸福的。 但从孩子的视角看,可能完全不是这样的。 因为他的很多想法和情绪,都会被父母无意识的忽略掉。 图片来源:电视剧《我在未来等你》 最近引起热议的“骂哭送礼物的儿子”事件,就非常典型。 母亲节这天,一位妈妈发视频说:儿子买了一大袋子花回来,自己却一看就来气。 因为这个花一点都不实用,过两天就得退掉,于是就让儿子退回去。 儿子很委屈,回来后伤心落泪,被妈妈拍下放到了网上。 她还说:“送的人开心,接受的人开心,那才是真真正正的礼物,妈妈需要什么会跟你讲的。” 这个帖子下,很多人都为孩子感到难受。 有位网友留言说:“放心吧,他将用一生去治愈这天的创伤”。 当事人妈妈觉得特别不可思议:“没这么夸张吧。” 实际上,孩子确实有可能因为她的举动,内心被重重一击。 父母看重实际,孩子追求仪式,两代人价值观不同,本无可厚非。 但礼物代表的是孩子的心意,可以拒收,但不能这么粗暴的骂孩子。 她的做法,不仅拒绝了礼物,而是对孩子付出和感情的全盘否定。 心理学家乔尼斯·韦伯提出过一个概念:童年期情感忽视。 它指的是童年时期父母没有给孩子足够的情感回应,用忽略、否定、批判等方式给孩子造成的心灵创伤。 在亲子关系中,这种情感忽视是比打骂更残忍的存在。 因为它向孩子传递了一个信息——自己是被忽视的,是微不足道的。 有效的情感交流,是孩子培养重要感非常关键的一环。 当孩子有情绪,想沟通时,父母能及时反馈,尊重、倾听并接纳,他才会愿意相信—— 这个世界上是有人在意自己的,我的整个人,不管是正面还是负面,都是被人接纳的。 这会成为温暖孩子一生的底色。 02 被认可,被欣赏 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博士所说:“每个人都有想成为重要人物的欲望。” 得到别人的夸奖、赞美,也是一个人重要感的来源之一。 教育孩子更是如此,如果你希望他自信又勇敢,千万不要吝啬自己的鼓励。 记得很久以前看过这样一个视频: 考试之后,爸爸问儿子考了多少名:“这次考了第几啊?” 孩子吃着面包,回答说:“这次倒数第二。” “上次呢?” “上次倒数第一。” “行!有进步,下次再上一个名次好吗?加油啊” “好。” 这段视频,是爸爸在2019年拍的,当时儿子正上二年级。 结果三年过去,孩子的成绩已经成吊车尾变成班级第一了。 当记者问到孩子的逆袭秘诀,爸爸是这么回答的: “那时候学习真的很差,后来老是鼓励,老是夸他,现在好了,班级第一名。” 其实每个人的自我认知,最初都是借助别人的评价形成的。 年龄越小,对他人的评价就越是深信不疑,尤其是来自父母这种亲密关系的评价。 心理学博士苏珊·福沃特就曾说过: “小孩总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如果一个孩子总是被父母鼓励、夸奖,就会形成比较高的自我价值体系。 他们对自己深信不疑,不会一时失败就怀疑自己或左右摇摆; 他们敢于尝试新鲜事物,能把自己的潜能最大限度发挥出来,走向更好的人生。 03 被需要,被依赖 前面我们提到,要回应孩子的情绪,要学会看到孩子的亮点,给予他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这些都是我们赋予孩子的,或者说,从孩子的角度看,都是被动接受的。 但所有爱和感受,都是双向流动的。一个孩子觉得“我很重要”,不能光收获,却不付出。 有来有往,他才能和身边的人有羁绊,和这个世界产生深刻连接。 不然,孩子就只能蜷缩在一角,感觉自己被世界抛弃。 看过一个日本纪录片,叫《9060家族》。 片名中的90,指的是91岁高龄的父亲,而60说的是63岁的儿子和52岁的女儿敬子。 图片来源:纪录片《9060家族》 女儿敬子从十几岁开始打工,因为不善交际,只能做一些很简单的工作,大约只干了2年,就被迫辞职。 从那以后,她在家一呆就是35年,不敢踏入社会,在家也不干家务,年迈的父亲从不要求她什么,哪怕自己累到大汗淋漓。 但对敬子来说,这样每天什么都不用干的日子,并不快乐。 她的内心无比孤独,却又无处诉说,活得像个幽灵一样。 图片来源:纪录片《9060家族》 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看,孩子也是需要主动付出,才能确认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的。 如同片中的敬子,她在初入社会时被迫辞职,尝试后又失败的经历,已经隐隐产生了“我不行”的念头。 后来父亲的过度保护和溺爱,更是让她丧失了生活体验,觉得自己“干什么都不行”。 图片来源:纪录片《9060家族》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幸福即贡献感。 一个感觉自己很重要的人,不会活成一座孤岛。 因为这个世界上,不仅有因为爱他,愿意为他伸出援手的人;也有他所爱的,让他愿意为之付出的人。 这就如同我们想到孩子,苦也是甜,反过来对孩子说,也是一样。 我们在养育的过程中,也可以示弱,适当把忧虑和难处分担给孩子。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以通过体验,反复确认自己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他们会有一种被需要,被依赖的感觉,和这个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 04 毕淑敏曾写过一篇文章《我很重要》: “(我)对于我们的父母,我们永远是不可重复的孤本。 我对于我的工作,我的事业,是不可或缺的主宰。 ……没有人能替代我,就像我不能替代别人。 是的,我很重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勇气这样说。 ” 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发自内心,大胆而自信的说:“我很重要。” 因为只有足够的爱自己,才能把握住生活的风浪,认真过好每一段人生。 |